东海之滨,海边一座城市拔起,周围遍植刺桐树,此地城墙高一丈八尺,周长二十里。
在这之后,它将被中世纪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第一大港”,它即为泉州。
泉州挨近东海,气候宜人,西北风刮来,只觉得一丝凉意。
在泉州唐国清源节度使府邸里,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身着一身官服,风尘仆仆赶回府,然后一进门就脱下官服,换上普通布衣,口中喊道:“老六头,拿水来——”
“是,阿郎。”仆人老六头转身就去拿水,平常每日这个时候阿郎都要吩咐他拿水喝。
“阿郎慢点喝。”
老头儿从仆人手中接过水,不等老六头说完,咕咚一口气就喝了下去,此水甘冽清甜,之后他顿觉浑身上下倦意全无,十分惬意。
这个老头儿喝完水后,接着问道:“老六头,今日府上可有甚么事情?”
“阿郎,今日倒是没有事情,别驾黄禹锡黄大人已经从泉州出发,北上中原,前去觐见宋天子。”
老头儿边听边点头,“那就好,泉州的安危就全靠黄别驾驶了。”
老头儿眯着眼睛,思绪万千,如今唐国已经迁都至洪州,更名为洪都,而洪都离泉州近。
唐国在此之前,一直扬言要攻打中原,可自从周唐之战,争夺江北之后,唐国便丢了江北十四州。
唐国实力下降,这对泉州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眼下,乱世尚未结束,天下间纷争久矣。
各国、各势力都在远交近攻,而随着唐国在诸国间实力下降,各国也在暗中偷窥。
天下间,实力最强的乃属宋国。
泉州与南州【李璟改漳州为南州】在他的管辖之下,如今已过十五个春秋,当初内乱的泉州,现如今百姓安居乐业,他十分自豪。
而泉南二州,虽然名义上接受唐国管辖,可是暗地里泉州、南州的主人才是他——留从效。
这个老头儿就是留从效。
自从接受泉南二州,被李璟封为清源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后又累授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封鄂国公、晋江王)。
他就一直在周国和唐国之间斡旋,在夹缝之中生存。淮南之战中,李璟未听其言,而失江北十四州,后留从效为保境安民,便以帛写表,密藏革带之中,派衙将蔡仲赟等扮作商人,取道湖北,暗中遣使去开封,向周世宗郭荣表示归附诚意。如今大宋初立,他留从效则派人去开封贺表觐见新天子赵匡胤。
留从效又问仆人道:“唐国那边如何?”
仆人道:“唐国李璟对阿郎还是从前一样。”
“哦,那就好!”留从效淡淡回道,事情都在他的意料之中,在夹缝之中生存就应该讨好别人,然泉南二州东悬闽地,毗邻东海之滨,山多地少,百姓以出出海打渔为主,然泉南港口众多,海商发达,泉南二州之赋税多取自此处。
老话说的好,要想取得发展,就必须和周围其他国家搞好关系。留从效抬起屁股,往书房而去。
……
转眼间,如今已经十一月四日了,寒风烁烁,而气温也开始下降。
夜晚泗州府衙之内,赵德昭枯坐灯下,豆大的火烛苗随着风轻轻摇曳,闪动身影,这一夜西北风刮得十分强烈,差点将火苗吹熄灭。
赵德昭关上门窗,独自在驿站内徘徊。
他虽然明面上是大宋皇帝的长子,但是前朝那些事情还残留在他的脑海当中,他知道如今这个时代,皇权一步步开始加固,皇权开始踏出了封建时代的一个新的起点。
而皇子则不好插手朝政之事,不过除了朝政之事,其余倒可以暗中布局,如今他手下多了一个暗杀组织,可以侦探、控制,对于一些事情,阻力会小很多,暗地里他可以通过长春堂以及飞雀组织对各地进行监察,在暗地之中消灭他的敌人。
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都是江湖,在江湖上行走总得有谋生的工具,所以长春堂与飞雀自然而言就是他的工具。
不过现在大宋初立,天下四分五裂,要应对周边的形势,起码对大宋造成伤害对大的来自北方辽国,而要解决危机就要解决辽国,不过此事要从长而议。
而南边赵德昭认为大宋能灭亡这些国家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历史上这些国家全部被灭或者内附大宋。
他接下去几年就是好好经略大宋,培养自己的势力,增强实力,毕竟人有远虑,亦有近忧。
如今他关心的是教育以及一些经济、文化上面的事情,对于军事这一块,他暂时鞭长莫及,而大宋军事这一块还掌握在自己爹爹几位义社兄弟们的手中,而自己的爹在明年就会搞个“杯酒释兵权”。
关于“杯酒释兵权”,赵德昭认同但也反对,赵匡胤采取赵普的策略,加强中央集权,温和地剥夺了武将的兵权,不残杀功臣武将,避免了其他武将也上演“黄袍加身”,对于结束五代十国武将乱权之局面有利,避免了政权的动荡。
可是日后让国人丧失骨子里的血性,成为奴隶,而让悲剧上演,他不赞同,不过对于在后世军校待过几年,他自认为自己的一套是有效的。
眼下进入冬季,气温骤降,白天更短了,而汴河时不时地会封冻,所以他要趁着运河封冻之前回到开封。
开封之内,势力庞杂。自己的皇叔赵光义也不是一个善茬,如果不是多活了一世,经历了一些。
自己大半年未归京,而巡视淮南任务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他也好早日返京,遂让手下之人送信,将淮南事务悉之上奏,准备打道回府了,第二日一行人又在泗洲城呆了一日。
十一月六日凌晨,西北风止,气温骤降了不少,赵德昭今日即离开泗州,北还。
而在昨夜,无庸子留书一份,告别赵德昭众人,不辞而别,今日一大早赵德昭就看到无庸子的书信,信中说道无庸子畅游天下之时,也帮赵德昭暗中搜罗人才。
“哈哈!老道我素爱山水,这大好河山今生今世一定要走遍。”无庸子穿着粗布衣袍,俨然一个野道人,他此刻已经离开了泗州,往南边而去。
泗州城处处沟渠,小舟穿梭往来,许多建筑都临水而建。
昨夜,无庸子租了一艘小舟,出了泗州,南下继续游山玩水,顺便暗中寻找赵德昭所需要的人才,而留下徒弟巫小五随同赵德昭回京。
未来的事情谁都说不准,所有人都在布局。
……
十一月六日,听闻钦差还京,当地泗州官民在泗洲码头,送别钦差。赵德昭一行人在泗州官民送别下,依依不舍地坐上船,随即大船开动,泗州城一点一点消失在视线之中。
一路之上,漕运大船来往,千百斤重的船只吃水线压得很低,这些粮食全部通过汴水送往百里之外的开封。
一日之后,赵德昭的船只在四十里外的宿州靠岸。
千余年间,宿州一直是历代州府的治所。自古兵家必争,“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为“百战之道”。
秦末,陈胜吴广在此地揭竿起义,楚汉楚汉相争,垓下之战,霸王别姬的旷古悲剧在这里绝唱。唐代中叶,宿人庞勋率戎云南的淮北卒起义,回师故里,兵困宿城,鏖战数旬,史卷上留下斑斑血迹。
今夜一行人暂时在宿州休整一日,明日船只继续出发。
汴河之上,尚有一些船只来往,它们来往贯穿于中原与淮河流域。
半夜,赵德昭走出船舱,在船头看夜色,今夜的风有些大,他披了一件斗篷也觉得冷。
而他担心的是船只安全,不过幸好这条航道十分平稳,周围也没有响马出入,否则自己这树大招风的,成为响马的刀口肉,就不妙了。
而此刻他极目远视,船只破水声哗哗响,而风呼呼大作,他撂下帽檐,将自己整个身子裹在斗篷之中,往后一望,后面依旧是那艘船!
那艘船,一看貌似不是自己的船只,而且也不是运粮的船,船虽然普通但是看起来是艘海船。
因为从常识上来看,一般的运粮船只体积十分庞大,而舱体多为平底,而后面跟随的一艘船只,疑似海上的船只,虽然体积不大,但是从构造上看来这跟江河中行驶的船只不一般,赵德昭好歹在见识过了各种各样的船只,他一眼就看出了此船来自于海上。
只是不知道那艘船的主人是谁,而且自从离开泗州之后,这艘船就一直跟随在后头,随即赵德昭吩咐舱中的赵信,盯着后面“异样”的船。
此刻,那艘船上,一个中年之人,正在船中呼呼大睡,而风吹过门帘,船上的铃铛就响了,他睁开眼睛,注视着四周,而他发现一切不过是风在作祟。
他摇摇头,十月二十四日,自己一路从泉州出发,沿着海路,然后不得不进去长江口,因为此刻北方的渤海那里已经封冻,船只不能进入航道,所以他改走内河,沿着昔日邗沟,经江水入瓜洲,再进入汴水。
这就跟在了赵德昭他们的身后,而赵信听从吩咐之后,就一直守候在船外,一直守候到天明,而之后风终于停了。
……
东京开封一片寒意,树叶凋敝,若不是靠着孙家石炭铺蜂窝煤的供应,恐怕比以往更冷,而自从蜂窝煤一出,这开封城上下皆用上了孙家的石炭,而刘家的石炭铺生意倒是失落了不少,不过也并无怨恨,毕竟孙家石炭铺当初与之合作之人,现如今乃是鼎鼎大名的当今天子的长子梁郡王赵德昭,而刘家也从多方面的途径打听到了赵德昭的消息,短短几年间就让广味集团站立在开封、洛阳以及扬州城,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吴越国西府也有一家。
刘家的主人,也并不气馁,相反他认为赵德昭今后或许会有更大的动静,所以若是日后搭上了梁郡王这艘快船,他刘家的生意也会蒸蒸日上,成为皇商,他刘家就会飞腾而上。
所以一想到这样,他刘房的眼神之中就泛起了钱眼,他幻想着有朝一日,刘家在大宋境内富可敌国。
这个东京城,并不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