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我笑了笑,“最近我和女朋友在外面租了房子,有时下班得回去给她做饭。抛开生活上的琐事,我还是得在宿舍整理资料和写论文。放假了你怎么不回家呢?”
“我带补习班,今年轮到我迎接新生,回不去。”柯珂嘘了一口气,“学校食堂和周边小饭馆的饭菜,我都吃腻了,自己又不会做。什么时候我买条鱼到你那儿打牙祭,解解馋。”
我点了点头:“周三下午图书馆休馆,我去菜市场买菜,你下了课来吃晚餐好了。”
“行。”柯珂爽朗地说,“其实,吃不是最主要的。你在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工作,肯定能接触到很多古书。我一直想看一本书,可是以我现在的资历,根本没有资格能够借阅图书馆的藏书。你能不能给我找找这本书?”
我瞟了四周一眼:“什么书…”
“反正不是《金瓶梅》之类的禁书。”柯珂用纸巾擦了擦嘴和手,吸了一口饮料,“你喜欢看《山海经》吗?”
“曾经读过一二遍,小时候也听家里人讲过书中的有些神话故事。”我看着她,“我还以为女孩子普遍对深奥的历史和传说都没什么兴趣。”
“那不一定,我们小就很痴迷《山海经》,”柯珂挪了挪椅子,“我有一个叔叔,是一个典型的浪子,我从小听他讲过很多天南海北的传奇故事,深受他的影响。长大后我选择读生物系,也是想研究《山海经》里记载的众多怪鸟异兽和奇花异卉。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这部记载了华夏上古文明辉煌历史的经典巨著,已经被篡改和删改得乱七八糟,而且已经缺失了最主要的五卷。”
我被她的话题所吸引:“哦?”
柯珂看着我:“你是历史系的高材生,没发现这方面的问题吗?”
我想了想:“这几年我读到不少自诩对上古神话和《山海经》很有研究的人写的书。他们都迷失在了自秦汉以后的道统学说之中。儒家思想的帝王崇拜学说和道家任意把神人格化、把人神格化的宗教意志,加上对原旨佛教的篡改,彻底颠覆了上古文明。事实上,对所谓三皇五帝的推崇和对三山五岳的崇拜,已经远远背离了东方人类古文明史。”我掏出一支香烟点燃,“仅仅前后对照流传后世的《山海经》十八卷,能够看出很多被篡改和自相矛盾之处。这让三皇五帝的学说无法自圆其说,在大一统的论调下,才又从佛教中偷梁换柱泡制了盘古开天地的学说。可是远古文明的真相依然能从《山海经》中找到蛛丝马迹。远古时人类崇拜的山当然不是后世渲染的三山五岳。这个成语才出现了一二百年。但远古时古人推崇倍至的神山诸如槐江山、太华山和熊山,早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柯珂目光异样的看着我:“终于碰到知音了。你认为《山海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篡改的呢?”
我沉默了片刻:“我感觉如果《山海经》里的内容被删减和篡改,首先应该发生在商周时期,到了秦汉,其中的很多内容已经残缺不全。如果是这样,删改的目的就是彻底抹去夏朝和夏之前的历史。但是因为《山海经》里的内容太庞大,不管怎么删减篡改,仍留下了蛛丝马迹。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理位置的不确定性导致经书中记载的内容受到曲解,所以很多隐藏在经书里的秘密便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尘封了。”
柯珂点头:“你真明智。我叔叔告诉过我,历朝历代篡改《山海经》的目的,是为了抹杀南方文明,夸大和渲染黄河文明,美化统治者在中原的统治地位。所以《山海经》除了五藏山经关键的地方被篡改,标志性的山系和水系被刻意删除或弱化外,其它十三卷都被彻底涂改。遗失或故意不传的五卷分别是南迤经、西渊经、北冥经、东曜经和中柱经。完整的《山海经》应有二十三卷。”
我由衷的说:“你叔叔真了不起。他现在还继续研究《山海经》吗?”
,p永O:久免费y看小k说
柯珂做了一个手势:“他四海为家,好几年没有音讯了。他喜欢游荡在山水之间,身边总有一群来历不明的女人。我很崇拜他能超越世俗,自由自在地亲近自然。”她忍不住又从袋子里取了一块小荞饼咬了一口,“被篡改的《山海经》版本,最大的可笑之处在于把所渲染的帝王的陵寝一会儿搬到东,一会儿搬到西。而且故作深沉的编造帝王世系。你发现这方面的问题没有?”
我点了点头:“确实。华夏上古和中古时等级制度非常森严,尤其是对君主的称谓,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上古时的氏族和部族都由女人统治,所以华夏民族的姓氏都带有女字部首。女首领称为凰,后来简称为皇,图腾为南方的九种鸟,分别是凤凰、燕子、鹦鹉、锦鸡、鹁鸪、杜鹃、斑鸠、鹫和鹰。传说中南天门里九口井的井亭上就雕塑着这九种鸟的雕像。因此在被划分为母系氏族社会的年代里,皇是对女君主的尊称。父系氏族社会开创后,不论男女君主,都称为后。这个称谓沿袭到虞朝,又过度到夏朝。在夏朝时期设立了分封制,四方诸侯统一称君。商朝创立之后,君主的称谓改为了帝。到了周朝,天下共主称之为王。所以把皇、后、君、帝、王打乱顺序放在一本书里,是汉朝时刻意篡改历史的人最拙劣的手法。所以,我没毕业之前,听到同窗们沾沾自喜的讨论四帝八台之类的典故,就赶紧走开。很多人一辈子只会死读书,不会逻辑思考。”
柯珂咽下口中的食物:“现在在市面上流行的《山海经》版本,不仅残缺,而且书中历代学者对经文的演绎、解析和注释模糊不清,错漏百出。插图更是令人不忍目睹。有的学者更是自作聪明地乱标注方位,连《山海经》为何从南方开始讲诉的概念都搞不清楚。我看过几十种版本,最古老的要算是晋朝时的《山海经图赞》,但是这部典籍也不全。根据春秋时屈原所作的《天问》,我觉得《山海经》的前身是《雉经》,夏初夏朝的创建者皇覃伯益在写作这部书时,参考的是《白泽图》。你在图书馆的藏书库里,有没有见过《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