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着夏小芸的面设置了密码,随后把拍摄了照片的微型相机交给了她。
夏小芸收好东西,和颜悦色地与叶子聊了几句闲话,喝光咖啡,背起挎包飘然而去。
“小芸姐是金石宗的后起之秀,在这件事情上,她能帮你很大的忙。”叶子持咖啡壶倒了咖啡,招呼我在沙发上坐下,“下午图书馆闭馆,就利用空闲时间放松一下。等照片冲印出来看一看效果如何…”
我掏出一支香烟点燃,点了点头。
叶子端着咖啡杯,翘起了脚:“你有没有发现,八宗有很多帅哥美女?”
我笑了:“确实。”
“干这一行,其实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叶子呷了一口咖啡,“体型高大或者成为肥胖、还有外貌刁钻凶狠的人,一般而言都不会成为宗派接纳的对象。进出陵墓需要身手灵活,而在社交场和打交道,过于凶悍的人往往会让别人不自觉地产生戒备心理,所以,外表的选择由来也是判断一个人能否入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她优雅地拭了拭嘴唇,“在宗派的戒律中,首条就是禁止同宗同门的人有儿女私情。因为男女情长往往会让人产生恩怨情仇,从而失去理智,影响宗派正常的运作。你现在应该明白,我为何一再提醒你要竭力隐瞒我们之间的感情了吧?”
我闭了闭眼睛:“我懂你的良苦用心。”
i更新T(最)快上0…&5
叶子放下咖啡杯,目光深邃的看着我:“你是我的至爱,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如果人生是一场赌博,我用生命下的注,全都投在你身上。我不在乎这场赌博是输还是赢,只要凡事你尽力了,我就没有枉活一生。”
我体味着她的话,真心指望自己尽快成熟起来。
叶子岔开了话题:“下午你和那个女老师见面,觉得合适,晚上就把她带来这里,免得你们在学校里接触过于频繁,会招惹不必要的麻烦。我特意选择离学校比较近的这个地点,就是为了便于你和她合作,不受什么干扰地展开研究工作。”
我肯定地说:“借我的了解,柯珂是一个事业型的女人。她应该会给我提供很多帮助。”
“但愿如此。”叶子瞅了我一眼,“你要和她达成默契,将来学术上的成就归她。有的女人不能单纯地利用,利益是维护长期合作的纽带。”
过了一两个小时,夏小芸拎着一只银色的工具箱回来了。
我们锁上门,轮番传阅着冲印放大的照片。
照片上的文字和图画都很清晰。
夏小芸把照片分类放回牛皮袋,对我笑了笑:“瞧瞧,拍照一点都不难,可是下一步的工作难度就大了。”
叶子用手指轻叩着工作台:“南斐,从照片上看,竹简上铭刻的古老文字要翻译成现代汉语,难度确实很大,你有没有把握?”
我轻点了一下头:“有。”
夏小芸把照片放入保险柜,转回工作台,拉椅子坐下,取出一盒香烟扔了一支给我,自己点燃一支,吐出一口烟雾:“那么你认为竹简上的文字,是籀文?还是大篆?”
我摇了摇头:“都不是。”
夏小芸有意识的看了叶子一眼,颇有兴趣的把目光移到我的脸上:“那是甲骨文或属于金文的范畴吗?”
我再次摇头。
“你的否认证明了你读书没有读傻,对此我为你感到高兴。”夏小芸在烟灰缸里弹了弹烟灰,“在听你的观点之前,我先谈一谈我的观点。近代考古学兴起之后,众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不约而同地把铭刻在陶器和石器上的古老文字,称之为石鼓文,而把铭刻在青铜器上的古老文字,称为金文。由于铭刻在玉敛上的文字发现较少,所以无法归类。破译石鼓文和金文的依据,则来自于甲骨文。可是,甲骨文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的论断,仅有百年的历史。众多专家在破译上古和中古的器皿上的文字时,忽略了最重要的两点。第一,在先秦以前,不论作为礼器、法器还是日常用器,不同材质的器皿上都铭刻着来自不同氏族、部族、宗族和家族的族徽。这是考量每一件器皿归属的最重要的依据。其次,作为陪葬的祭器上面铭刻的铭文,称之为日名。是生者对死者寄托哀思的专用文字,并不是流行的文字。这一类祭文,通常在天干地支前铬刻亲属的氏姓,相当于后世的墓志铭。所以,把并不流行的文字统称为金文,是一种荒谬。”她顿了顿,看着我,“凡称在各个考古遗址出土的用甲骨文能解读的文物,都是别有用心仿制的赝品和十足的假货。因为,甲骨文本身就是一场骗局。”
我神色凝重地倾听她的讲解。
“甲骨文的发现,出自于满清王朝即将灭亡时发生在京城的一个传奇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当时满腹经纶的一个饱学之士。他偶尔犯病去中药铺抓药,结果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味名叫龙骨的药,上面竟然铭刻着奇特的文字。这位饱学之士欣喜之下寻根究底,从京城一路追寻到河南,结果在一个村子里发现了一万七千多片铭刻着文字的龟甲和牛胛骨,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殷墟被发现的过程。随着发掘的深入,从龟甲和牛胛骨上整理出了上万个文字,其中有多达五千个以上的文字是日常用字。从此,所发现的殷商时期专门用于占卜的文字被定义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称为甲骨文。这以后凡铭刻了甲骨文的龟甲、牛胛骨和各种器皿身价培增,被高价收购销往世界各地。”夏小芸接过叶子递给她的一杯茶,用手指弹了弹杯子,“可是,这个神奇的故事却经不住推敲。众所周知,秦国首度统一中国后,才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对于文字的统一,有专门的记载,是以秦丞相李斯的《仓颉篇》,中书府令的《爰历篇》和太史令胡毋敬的《博学篇》作为范文来推广,所用的统一文字是由在三晋流行的大篆和秦地流行的籀文溶合的小篆。官方发布文书则用更为简化的隶书。如果甲骨文在秦国统一中国的近千年前文字就相当成熟,那么何来千年后的统一文字的画蛇添足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