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敌人准备登陆的杭州湾北岸,本来驻着张发奎的第8集团军4个师又1个旅的兵力防御着350公里的海岸线。
随着淞沪前线吃紧,两个多师的兵力在10月份被调走,前段时间日军侦查的时候,这里仅剩下了第28军所属的第62师和第63师。11月3日,第62师又移防浦东,原防区全部由63师接防。上一章我没有算清楚,实际上到了第10军登陆的时候,金山卫地区仅有第63师373团的两个连,另外还有第55师炮营的3连这一个连。说实在的一个师防守这么长的海岸线,无论如何都遮护不住。
而敌人是多少呢?第10军,总共超过10万人。仅仅第一波上陆的先头部队,就超过一万多敌人。
德国顾问为什么说日军不会在杭州湾登陆?他们在淞沪会战中两次误导江结時,说穿了表面原因是不够了解日军、也不够了解中国军队,犯了不知己也不知彼的错误。这就好像我们请一个外国教练来带国足,他不了解中国球员、也不了解亚洲球队,这是很正常的。
但我认为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还有一个深层次的致命原因,那就是实际上德国军队当时正处在军事大变革的转折时期。什么样的转折呢?就是从一战的堑壕战向二战的闪电战(包括大纵深)逐步进步的时期。而在这场大变革当中,由于德国顾问不在当时的德军中,他们的思维仍旧还停留在老的观念上。这也是蒋百里在《国防论》中批评他们的线式防守已经落后的原因。
闪电战以及大纵深是一种新的作战思想,这种思想体现的就是对飞机和坦克等新兵器的应用。而缺乏这些新思维的德国顾问,就忽视了舰炮和飞机对中国军队的致命威胁。同样的,他们的线式防守并不是不适用于上海,恰恰相反在上海这个弹丸之地死守只能采取线式防守。可是国军的各级军官水平又特别差,没办法判断在这条线上哪里是主要点、哪里是次要点、哪里是无关紧要点,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哪里都成了主要点。这种低水平的防守(完全不能集中兵力而是撒胡椒面),国军在整个八年抗战中一直都没有根本改观。
在这种防守思维下,又加上江结時的军事水平确实比较低,所以既无法突出重点、也不能握有强大的预备队。实际上淞沪会战的打法现在看来非常笨拙,完全是一个师一个师上去被动挨打;一个师打残了再上去一个师继续挨,直到全部打残。
这种战略上的笨拙别说是我们现在评价了,即使在当时就有人指出国军的战略思想有问题。著名的上海《申报》曾经在1938年大概是元旦或者元旦后不长时间发表了以《1938年的春雷》为题的社论,对于这种错误的战略思想提出批评。
“在‘英雄’的第一期抗战中,我们在战略上采取了挨打主义,在战术上流行的是‘硬拼主义’,在战计上则普遍的流行着‘轻生主义’。淞沪的大熔炉,告诉全世界说:中国军人不怕死。但同时也告诉人家,‘中国军队不会打胜仗的。’那时我们不是在作战—按照真理而作战,而是在‘赌气’。结果敌军被我扫掉数万人,但只促成江南平原,敌人歼灭战的几乎成功,这才叫泄气。”
这个社论中说的“按照真理”的意思,就是我们应该按照军事科学的规律来做事情(也就是要合乎兵法),而“赌气”当然不合乎军事科学。孙子兵法主张將不因怒兴兵,其实指的就是这个。
江结時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日本陆军大臣杉山元向天皇保证的三个月灭华。因为这股气就一定要在上海撑三个月,这其实是很无谓。赌这口气有什么意义呢?因为要撑下去,就不得不把原来预备的反登陆兵力都填进去。所以第一组的情报和德国顾问的建议,觉得日本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在杭州湾大迂回,江就觉得能听得进去。而张发奎杨才声等人呼吁的反登陆,江就听不进去。
实际上江的战略判断能力是有问题的。9月7日日军的第二批增援部队还没有完全开拔的时候,日本参谋本部就决定动员第18师团,接着还有第13师团。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危险信号,但没有引起江的重视。
实际上日本在淞沪战役中动用的第13、18和101师团都是不属于原来常备师团的所谓特设师团。这种特设师团的特点就是全部由重新召集的退伍兵组成,这样实际上日军的总兵力在这种方式下,就膨胀的特别快。我们前面说过,因为日本的军事体制从预备役转入现役特别迅速,所以一旦日本的战争机器全力开动,其陆军兵力可以很快由现役的38万人扩充到74万人。
为什么说这个信号很危险?我在第一百三十八章中就说过,日军现在的常备军17个陆军师团中,13、18这样的番号是空缺的。那么毫无疑问,日本突然恢复了这几个几年前撤编的空着的师团,还增加了一个新的101师团,就是一个特别强烈的信号。
什么信号呢?这说明日本已经不仅仅是应付中国事变了,不仅仅是所谓的“膺惩暴支”了。而是要进入跟中国“总体战”这样一个倾尽国力的阶段了。所谓“总体战”,就意味着以本伤人,是损及国本的军事行动。
日本如果就用他的那17个常备师团打仗,说明他还不想为中国损耗自己的国力。但如果日本恢复这些空缺的番号,甚至增加新的番号,那就意味着日本不惜损害国力也要跟中国拼命了。我们以前就说过,任何战争都是要讲成本收益的,日本这么做就只能说明他会不断的大发援兵,直到把中国打败为止。
因为日本有非常完善的现代化军事体制,他的复员军人都是预备兵,可以非常快速的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在这样的情况下,估计敌人已经没有兵力可以进行登陆,这是一个多么错得离谱的判断。德国顾问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建议,当然也说明他们确实不了解疯狂的日本人。
实际上不单单是战略判断,在具体的战役指挥上,江结時的军事短板这一次也是大为暴露。
在淞沪战事打得正紧张的时候,江结時曾写了一封信给宋子文,让他把麻袋“交南市朱逸民(朱绍良)五万只,南翔第六师转陈辞修(陈诚)五万只,其余30万只皆运苏州交顾墨三(顾祝同)兄可也”。这是9月24日江亲笔写的信,这么多麻袋应该是修工事用的。直接在租界买麻袋当然更加迅速,而且宋子文当时在外滩有办公室,所以购置起来非常方便。
这个时候探照灯为国军作战急需,正好孔祥熙正在英国以特使名义庆祝英王加冕,所以江又亲自联络孔祥熙。让他在联系外国借款的时候,注意同时采购一批探照灯。
后来江还给在香港养伤的宋美龄发过一个这样的电报:“香港。中央银行孔秘书令侃:照转三姨母,…现在急需步枪三十万杆,每杆配弹一千发;自来得手枪三万杆,每杆配弹一千发;重机枪二万挺,每挺配弹一万发;法国迫击炮五百门,每炮配弹二千发;三生的7口径(37毫米)战车防御炮五百门,每门配弹一千发。请在港设法购办为盼。兄中正。”
不是我故意抹黑江委员长,各位大大看看这是什么指挥水平。实际上就连部队怎么样修工事、怎么样设置铁丝网和壕沟,江都有特别详尽的指示。我看了这些非常详细的函电心里真不是滋味。这说的好听一点,是呕心沥血、事必躬亲;说的不好听,这就是不会指挥啊,完全不知道自己作为最高司令官应该做什么。
实际上和一般资料的说法相反,松景石根的上海拍遣军打得一点也不精彩,即使是有强大的海空火力支援。在当时中国军队全线死守,寸土不让,以数倍牺牲的代价消耗日军。最终双方都打得异常惨烈艰苦,松景石根所谓的中间突破战术根本收不到迅速摧垮中国守军的效果。在第10军到来之前,由于弹药消耗太大,火力强悍的日军此时甚至开始以弓箭浸蘸汽油点燃后向中国守军发射。
在11月3日日本的明治节这一天,松景石根大将在自己的阵中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是明治节日,我原先计划是首先占领嘉定、南翔,然后占领全上海,以此来欢庆这个节日,但事与愿违。特别是我们至今才千辛万苦地得以扫荡了上海西部敌军。现在,好不容易才夺取了苏州河南部的一小块地区。而南市和浦东地区依然在敌人手中。这个节日就在目前这种局势中到来了,真是羞愧至极……。”
说穿了尽管敌人的火力极其强大,但上海市内的钢筋水泥建筑极大的限制了日军的火力优势,同时中国军队无惧牺牲的不断增援、寸土必争也使得敌人泥足深陷。在这种情况下江结時就加剧了战略上的盲目性,把忽视敌人登陆这第二个大失误一犯再犯。事后总结这次淞沪战役,准确的说中国军队不是败给上海拍遣军,而是败给了侧翼迂回的日本第10军。